省级 “非遗”项目——《大埔广东汉剧》(传统戏剧)

时间:2018/12/05 10:09:42

来源:转自:大埔县人民政府

浏览次数:819

    广东汉剧艺术是珍贵的文化瑰宝,有“南国牡丹”之美誉。广东汉剧行当齐全,分生、旦、丑、公、婆、净、末七个行当。广东汉剧的唱腔以西皮、二黄为主要声腔,以中州语言为舞台语言。具有唱腔优美、扮相俊秀的特点。同时,广东汉剧对服饰、头饰、道具(砌末)有严格的分类和使用对象。广东汉剧因角色、唱腔、语言均传承中州韵味,故早期称“外江戏”。汉剧、汉乐界前辈钱热储(大埔湖寮人,1881—1938) 于1927年首倡改“外江戏”之称呼为“汉剧”, 1933年,钱热储在其著作《汉剧提纲》中,正式定此剧为汉剧,从此约定俗成,沿称至今。

27.jpg

大埔广东汉剧源于中原,生根于大埔,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。明末清初大埔便有戏剧活动,至清末民国初期大埔汉剧活动已非常活跃。1897年至1917年,大埔双溪的李庆芝和李追昌创办了“新梅花”汉剧戏班。十九世纪30年代,大埔出现了两个专业汉剧戏班“新老福顺班”和“同仁国乐社”。黄桂珠、罗恒报、黄粼传等汉剧名家均出于此。
  建国后,大埔汉剧事业得到继承和发展,五十年代最早组建的大埔湖寮民声汉剧社,是广东省汉剧团(院)的主体。及后又建大埔东方汉剧团,该团于1959年并入省汉剧团后,续办大埔东风汉剧团、大埔汉剧团。2012年5月,在我国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中,大埔汉剧团改制为事业类正股级单位,更名为: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。

28.jpg

大埔广东汉剧经长期积累,形成了丰富剧目。据统计,至2012年,有传统剧目19个,移植创作剧目65个,现代汉剧剧目37个。主要剧目有:《十五贯》、《广东案》、《翁万达》、《高文举》、《梁四珍与赵玉粦》、《花灯案》、《柜中缘》、《打锅记》、《白虎堂》、《神算金》、《百里奚认妻》、《悲风》、《风筝误》、《清河案》、《郑八怪联亲》、《穆桂英下山》、《白兔记》、《智审》、《打花鼓》、《蓝继子救嫂》、《潘金莲新传》、《柜中缘》、《盘夫》、《母老虎上轿》、《正心亭》、《蓝继子救嫂》、《巧断奇缘》等。

29.jpg

粤省事小程序

微信公众号二维码